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2%
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地上蒿草丛生,6台大型旋耕机轰鸣着,泥土在犁铧边翻滚,荒地渐退,新鲜的泥土味扑鼻而来。
5月2日,记者来到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鸦儿沟村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机耕现场。
“从翻耕到播种,我们租赁6台大型机械全天作业。”基地经营者杨鹏飞抢抓农时,“五一”假期完成3000亩马铃薯耕播任务。
杨鹏飞是一名来自天津的“90后”,在广东和四川经营农产品直销店。他看中原州区的便利交通条件、无污染的环境优势,农业机械化种植商品马铃薯,供应南方市场。
杨鹏飞说,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让商品快速输出;无污染的种植环境,可生产优质产品;农业机械作业,可实现大规模集中连片耕种。
千亩耕作现场仅仅是原州区农业机械化作业场景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原州区持续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规模经营,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逐年提高。
“每年原州区完成机耕面积116万亩、机播面积97万亩、机收面积70万亩,机械深松施肥46万亩。”原州区农机中心主任任俊林说,截至2019年年底,原州区拥有农机总动力近55万千瓦,耕、种、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2%。
农户家家有农机具
65岁的黄铎堡镇北庄村村民何玉福,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
何玉福从小喜欢农机。1984年,他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在当地耕地挣钱。2006年,何玉福一次性拿出积攒多年的3.8万元,加上政府补贴的2.7万元,购买了一台550马力的四轮拖拉机,以租赁的方式帮人耕地、播种,年收入过万元。
2011年,何玉福从机耕中尝到甜头,决定扩大机耕规模,筹资23万元购买两台大型犁地机械,耕地、播种一年下来赚了15万元,加上7.2万元补贴,购买农机的成本全部收回。
看到机械化作业回报丰厚,何玉福于2013年组建机械化作业队伍。截至目前,何玉福先后购买青贮收割、残膜回收、平田整地、耕种等大型农机12台,中小型农具50多台,农机服务业务辐射原州区及周边市县。
“2005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原州区每年获得补贴1000多万元。”任俊林说,农机购置补贴直接拉动了农村消费需求,带动了农机服务行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2019年年底,国家投入原州区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1.26亿多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4.77万余台,受益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4万多户,农户家家有农机具。
生产效率极大提高
“‘二牛抬杠’时代,两头牛5个劳力一天耕种3亩地,5天完成3000亩耕种任务,需要600多个畜力、上千个劳力。”原州区农机中心工程师张明说,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是人力、畜力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张明负责原州区机械化推广新技术和新机械运用,多年来一直奔波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当地农民使用农机和农技,目睹了农业机械技术日新月异,农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农业机械对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一代马铃薯种植机只有开沟种植一种功能,覆膜、起垄、施肥、打药等工作需人工完成。现在马铃薯种植机已是第十八代,集旋耕、种植、起垄、施肥、铺滴灌带、覆膜、打药为一体,一次性完成耕种所有工作。”张明说,初代马铃薯种植机需要人配合,一台机械一天耕种10亩;现代马铃薯种植机一人一机,一天可耕种40亩。
“伴随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日益发展壮大,购买高性能、高质量、大马力拖拉机的农户越来越多。”张明说,今年一季度,国家投入原州区的100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已用完。
春耕生产以来,耕地、覆膜、播种,各种类型的农业机械遍布山川,昔日田间牛哞、骡驴叫、鞭儿响的生产场景已成为记忆,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话题。
“农业装备机械的优化升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任俊林说,农机普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起到重要作用。(宁夏日报 记者 剡文鑫 文/图)
农机栽种苗木。